本站讯(记者 吴秉谦)3月13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首席科学家、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焦养泉,副教授吴立群一行到我院开展地质路线交流研讨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素矿,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唐达来,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许波等参会。

作为我国砂岩型铀矿勘查领域的领军力量,焦养泉教授团队面向国家紧缺战略矿产资源的重大需求,多年来深耕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长期为地矿行业和能源资源安全提供科研服务和重要技术支撑。2024年11月18日,焦教授带领的盆地铀资源研究团队正式签约入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内蒙古研究院。

会上,焦养泉教授作了题为《鄂尔多斯野外教学路线建设立项建议》的报告,结合团队在内蒙古自治区20余年的科研实践,系统阐述了砂岩型铀矿成矿规律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提出将鄂尔多斯的地质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创新思路。通过科学规划基础地质认知、矿产资源教学、生态保护示范的三维野外教学路线体系,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方向,通过沉浸式科普教育,树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科学发展观。这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创新模式,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辟了新路径,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许波系统介绍了学院发展概况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土木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武景龙重点介绍了学院拥有的BIM技术中心、岩土工程实验室等教学科研资源。应用技术学院表示,希望与焦教授团队在地质大数据智能分析、智能监测技术等领域深化科研合作,联合申报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共同推动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同时希望在“智慧地质”新工科专业设置、跨学科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专家团队的科学指导。

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副院长唐达来重点介绍了学院的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及发展成果,将焦教授提出的生态研学路线结合学院实际,探讨教学规划思路。他表示,希望双方围绕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治理、现代农牧业的发展等方面深化合作,推动学院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李娅娜则提出,希望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思政”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生态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内蒙古研究院执行院长李素矿总结发言。他详细介绍了研究院的建设进展,重点突出了研究院的3支教学团队、2支学科建设团队、12支科研团队在鄂尔多斯的调研实践,实现七旗两区和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全覆盖。研究院联合地方政府、企业共同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机制,通过承接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举办学术交流、科学家与企业家握手行动、设立联合实验室等方式,推动关键技术成果落地转化。他强调,要紧密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突围工程,注重将内蒙古独特的资源优势、地质文化、生态保护实践融入教学体系,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贯彻落实经济、环境、社会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观,打造黄河几字湾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平台。(审核 贺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