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河,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5-08-22      作者:周欣       浏览:


在追求学术高峰的征途上,一份无私的助力,常常是照亮前路、成就梦想的关键灯火。今天,让我们聚焦化学工程学院的两位优秀青年教师——周欣老师和霍怡廷老师,他们在繁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余,选择继续攀登博士学位的高峰,并在访学院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这片学术沃土上,收获了累累硕果,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周欣老师自2019年加入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后,始终保持着对科研的热忱与追求。2022年,她成功被内蒙古大学录取,开启化学专业的博士征程,而这段旅程中至关重要的篇章,书写于2024年2月至2025年8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进行访学的宝贵时光。正是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周欣老师的科研潜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与雕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导师团队,以极大的热忱和专业精神,为她提供了全方位的、无微不至的扶持。从研究课题的灵感碰撞与思路设计,到严谨细致的实验方案规划;从复杂精密的实验操作与材料表征,到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与精准分析;直至最终高水平学术论文的精心撰写与反复打磨。每一步的成长与突破,都深深浸润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师生的智慧与汗水。正是在这片充满支持与协作的学术绿洲里,周欣老师得以系统性地锤炼科研能力,最终蜕变成为一名合格的、具备独立研究能力的博士生。


这份培育的硕果尤为耀眼: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期间,周欣老师以卓越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期刊上连续发表三篇高水平论文,分别发表于《Journal of Materiomic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和《物理化学学报》(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上,位列中科院一区和二区,彰显了研究的创新性与国际影响力。回望这段历程,周欣老师心中充满感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师团队的倾力相助,是我科研道路上的坚实基石。没有导师们高屋建瓴的指导,没有团队伙伴们无私的协作与鼓励,我无法想象能如此顺利地完成博士阶段的关键任务。这份情谊与收获,终身难忘。”

作为化工学院的骨干青年教师,霍怡廷老师于2018年开启教职生涯,同样怀揣学术理想,于2020年踏上在职读博之路。深受周欣老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所获成就与成长的鼓舞,霍怡廷老师于2025年2月亦奔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浸润式学习。虽然时间相对短暂,但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同样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质资源的滋养下,霍怡廷老师展现了惊人的学习效率与科研爆发力。她全身心投入,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导师团队的帮助下,迅速掌握了多项前沿实验技术,如精密的静电纺丝和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量子点合成方法等。短短半年间,霍怡廷老师同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成功发表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于《物理化学学报》(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并高效推进了自身博士研究计划的关键内容。

周欣老师和霍怡廷老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化学院的学习经历,生动诠释了优质平台与精诚协作对于学者成长的重要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化学院开放的学术胸襟、严谨的治学态度、卓越的师资力量以及互助友爱的科研环境,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他们博士征途中的关键航段,助力他们克服挑战,实现学术能力的飞跃。他们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心血与智慧,也见证了两校(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之间日益紧密的学术纽带与合作情谊。


这份跨越山河的情缘,这份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沃土上结出的科研硕果,不仅属于周欣、霍怡廷两位老师个人,更是两校深化交流、共育英才的精彩注脚。我们由衷感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校对化学工程学院教师的悉心培养与鼎力支持,并期待未来两校在更多领域碰撞出更加绚丽的火花!




相关文章

上一篇:市生态环境局、市城投环境资源技术有限公司一行来院座谈交流
下一篇:“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蒋小伟教授一行来访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萨如拉北路5号生态环境职业学院内   邮编:017010   邮箱:imd_cug_imit@163.com

办公应用链接:CUG-IMIT

访客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