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报道】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将思政课堂搬到广袤大地、融入产业脉动

发布时间:2025-09-01      作者:光明日报客户端       浏览: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7个学院80名师生组成9支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内蒙古鄂尔多斯4个旗区的产业转型前沿,将思政课堂搬到广袤大地、融入产业脉动,“沉浸式”探寻这座资源型城市向高质量发展跃迁的“转型密码”。

在伊金霍洛旗人才科创中心与数字经济孵化体验中心,严谨的代码与跳跃的数据,在师生眼前化作澎湃的新兴产业动能: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传统产业?科创平台怎样孵化创新成果?师生们在体验中读懂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注脚。


在苏布尔嘎镇的敏盖绒山羊繁育中心,实践团在了解优质种群科学养殖关键技术后,科学的养殖智慧与科技兴农的力量变得真实可感。


巴日图塔村“天骄绿能”光伏基地中,深蓝色光伏板如波浪般绵延,风、光、储、氢协同运行的模式,让清洁能源技术集成变得清晰可触。


库布齐沙漠边缘,恩格贝生态治沙工程的成就令人惊叹。顽强的固沙植物诉说着一代代治沙人“缚黄龙”的艰辛与执着。“原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这样一草一木种出来的。”队员朱佳宇在笔记本上写道。


蛇肯点素村的田野里,“麦出几字弯,面向大市场”的探索勾勒出一条特色产业撬动乡村振兴的清晰路径。从特色小麦种植到深加工产业链,从电商平台销售到品牌化运营,师生们跟着村民算“收益账”,懂得了特色产业如何撬动乡村致富路。


在赵大剪非遗剪纸艺术文化大院,《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卷在红纸上跃然重生;达拉特博物馆中的展品,记录着这片土地的风貌变迁。


深入黑岱沟露天煤矿和龙王沟煤矿,巨大的矿坑曾是“黑色煤海”的象征,如今却向“绿色氧吧”华丽转身。智能化开采的机械轰鸣与精心复绿的盎然生机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从“资源依赖”到“生态赋能”的转型之路。


在中共马栅工委旧址领悟红色信仰穿越时空的力量,在准格尔黄河大峡谷感受绿色生态之美,在黄河文化馆内体会“黄河百折,唯此最奇”的地理奥秘,师生们对母亲河的敬畏和探索欲油然而生。


行程的终点是位于康巴什区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内蒙古研究院。当“无废中国”的战略地图和大科学装置的模型沙盘在面前呈现,鄂尔多斯转型的“密码”不再抽象——它藏在煤矸石的重生利用里,在光伏板下“借光生金”的实践中,在科技创新与绿色理念深度融合的细节里。


“站在光伏矩阵下,我才真切感受到课本上的能源革命意味着什么。”实践团成员李小满感叹道。


思政教师赵恩民叮嘱同学们:“这场实践让‘国之大者’不再遥远,未来的创新与担当,就从读懂脚下的土地开始。”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 通讯员 孟庆达 何清吟)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将思政课堂搬到广袤大地、融入产业脉动》

  本站编辑:吴秉谦


原载于光明日报客户端2025年8月29日





相关文章


下一篇:我院主办第七届青年汞论坛与第二届BWH环境联盟会议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萨如拉北路5号生态环境职业学院内   邮编:017010   邮箱:imd_cug_imit@163.com

办公应用链接:CUG-IMIT

访客预约